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生命中的一束光 | 搏命重症高峰,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发布时间:2023-03-27


2月16日中午1点左右,饭碗还没放下,济源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郭利民就被一个电话叫回了科室:新收治的一位病人出现紧急情况。

“这是我们的常态,去年年底那时候才叫难,我们大家只能硬撑着,拼命干!”2022年12月,国家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后,很快,济源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也迎来了战斗时刻。

【摁下救治快进键】

“为了保健康、防重症,院领导要求设备全院统筹、床位全院统筹、医务人员全院统筹,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面对那时骤然增加的患者数量,郭利民觉得医院的反应十分迅速。

在与新冠病毒的战役中,医院各部门摁下快进键。作为全院急会诊和床位调配的负责人,郭利民每天都要满院跑会诊:日行两万步、三餐抽空吃几口、24小时随时待命……

“像打仗一样,特别累。但该看的病人一个也不能落下。”她很清楚,只有走到患者的床前,才能得到最好的判断,给出合适的治疗。


重症医生做的事,其实是帮患者在疾病最严重的阶段撑住,为患者争取恢复的时间,等待患者机体自身修复后清除病毒,“医生能帮他扛,但不能帮他消灭病毒,所以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一次次闯关。”


处于这一特殊时期,郭利民一边鼓励科室人员“不要放弃”,一边带领大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一次次讨论,一次次尝试中,重症医学科把收获的宝贵经验,都运用到了之后的临床救治中,成功救治了大批重症患者。
【托起患者的生命质量】
“最初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郭利民说,刚开始,全国统一的诊疗指南还没出来,她就和科室副主任蔡友兰每天翻阅大量知名医院的诊疗方案,结合自己的一线临床经验,制定可行性诊疗依据,尽量保证全院同质化诊疗。
“比如俯卧位通气,在这次新冠治疗过程中效果就非常好。”郭利民说,最初她只在中日友好医院的诊疗方案中看到这个提法,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她决定将其加到护理过程中。


“跟护士长提的时候,还是犹豫了一下。”郭利民知道,在重症治疗中,护理人员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这个要求必定会给大家带来更多工作量,“但护士长说,只要为了病人好,你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与此同时,郭利民还承担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各科室医护人员做培训。
“这次的病人多数有基础病,且病情复杂,因此个体化治疗很重要。”在查房过程中,她一次次给大家强调,用药一定要针对个体情况和治疗时机,权衡利弊、分析严谨,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
“每一位患者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郭利民经常挂在嘴边,“患者对生存的渴望,鼓励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找到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要倒,也得倒在冲锋的路上”】
为满足患者救治需求,济源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床位数从11个增加到16个,而该院也紧急部署,将住院部一楼CCU病区也作为重症救治单元,纳入重症医学科管理。那时,两个病区床位达到17张,收治病人平均年龄80多岁。


不仅床位紧张,医护人员人手也紧张。
正常来讲,危重病人与重症专业护士比例为1∶1.5,但在疫情时期,该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每人要照顾3个病人。郭利民心疼团队,煮了老白茶,叮嘱大家抽空喝,可往往“回头一看,一壶茶还在那儿,根本没空喝,忙不过来”。
而在病人越来越多的同时,郭利民和她的同事,却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连续多日的高强度、高压力状态,再加上紧急抢救病人,加班到次日凌晨3点多,2022年12月16日,郭利民开始出现发烧、浑身疼的症状,可她也只休息了一天半,又匆忙回到科室。
“那种情况下,病了也得扛着。值班人员任务更重,要连续上24个小时。” 让郭利民感动的是,团队里没一个“逃兵”,都抢着报名“我症状轻,我顶上。”
“现在看来,我们的团队是顶得住、经得起考验的!”寒冬褪去,春日如期。郭利民说,未来,他们将一如既往,为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门而奋战,“要倒,也得倒在冲锋的路上。”
来源:顶端济源

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03月27日

版权所有@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电话: 0391-6633866 / 6633722 | 豫ICP备2022021977号
地址:济源市第二行政区7号楼
网站标识码:4190010017 | 技术支持:九华云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