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医 · 声 第4期】清正廉明,扬医者风范


发布时间:2025-03-24


患者形容她:“高尚的医风医德、精湛的医术医治、热忱的服务精神、患者的新来医生”“清正廉明,扬医者风范。妙手回春,治百姓疾苦。”从成为医生的那一天起,她就知道:医者之路,不易。高尚的医德、精益求精的技术,她不断地求索与实践,把满腔的爱奉献给了患者,赢得了无数患者的赞誉和尊重。她就是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闫桂芳。

闫桂芳,主任医师,2001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临床专业。毕业后即在济源市从事脑血管病,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她先后进修于北京301医院,郑大一附院,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诊疗水平。

一、医德高尚

闫桂芳收到的感谢非常多,可她从来不骄不躁,用她的话来说,“咱这干医生的,给人家治好病不就是分内之事嘛,应该的!患者的感谢是对咱的认可,以后就继续好好治病就行。”即便被患者喜欢得一塌糊涂,闫桂芳依旧内敛,依旧不忘本心,她始终都记得,自己是一名医生,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86岁的李大爷和77岁的王奶奶,这对老两口,是济源二院内二科的常客了。

从2013年到2023年,这十年来,老两口住院只住济源二院内二科,看病只找闫桂芳。

王奶奶糖尿病的10年期间,伴有脑梗死、心脏病等多种病症,曾在济源二院内二科住院3次。这一次,王奶奶因便秘,在家自行口服药物后出现腹泻情况,全身无力、行走困难、没有食欲、口渴明显。她的老伴儿李大爷见状发愁,于是拨打120来我院就诊。

内二科主任闫桂芳夜晚值班来到病房,看到熟悉的面孔,发现是“老熟人”啦。原来,不仅王奶奶在此住过3次院,李大爷也住过2次呢,李大爷的脂肪肝病史也有近20年了。

记得之前的一次就诊经历,李大爷的检查结果出来后,没及时拿给闫桂芳看。闫桂芳下班到家后,寻思着这个时间点儿了,结果该出来了,于是主动给李大爷打电话询问检查的情况,并告诉李大爷:“我明天早上一上班就过去给你看报告。”

为了感谢内二科医护人员对老两口的细心照顾,李大爷在闫桂芳值夜班时,趁着办公室只有她一人,放了个信封就离开了。本以为是感谢信,闫桂芳拆开后却发现里面是200元现金。闫桂芳赶紧追了出来,想要将钱退回,大爷却坚决不要,激动地说道:“我家的孩子远在外地,不想打扰他们。住院期间科室里的医护人员特别照顾我们老两口,真的太感谢你们了!现在没有其他人,您就收下吧。”退回无果,闫桂芳第二天一早便拿着钱,将200元现金充到了大爷的住院账户当中。其实,闫桂芳会经常收到患者送的黄瓜、红薯、玉米糁子,收到“红包”也不是第一次了。她都会一一联系患者返回,遭到拒绝的,就将红包金额帮助充到患者的就诊卡上。闫桂芳说:“患者生病住院本来就困难,我们做医生的,尽心尽力给患者诊治是本职要求,坚决不能收人家一分一毫。”

二、经验丰富

有一种幸运,叫做发病时,医护人员恰好在身边。

“扑通”一声,一女子直接栽在地上,全身抽搐,口吐血沫......

中午12点10分,忙碌了一上午的内二科主任闫桂芳正准备洗手下班。突然,她听到“扑通”一声。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生,闫桂芳有着敏锐的职业嗅觉。“可能有人出事了,必须立即赶过去。”那一瞬间,来不及思考,她的脑海里冒出这个想法以后,救人的本能指使着她迅速跑出去查看。

走廊上,一位患者家属摔倒在地上。闫桂芳立即冲到她身旁,蹲下抢救。

当时,患者家属呈昏迷状态,全身抽搐,牙关紧闭,四肢强直,口吐血沫。

情况紧急,必须立即抢救。

闫桂芳叫来护士长等人迅速推来抢救车,建立静脉通路、推药、抢救、再用药......在闫桂芳的指挥下,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其间,闫桂芳蹲着抢救患者,手机从口袋里滑落到地上。但因为忙于抢救患者,她顾不上考虑手机是否有摔坏,甚至连捡手机都顾不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在和死神的拉锯战中,医护人员倾尽全力。那一刻,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抢救患者,让患者活下来。

30分钟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转至病房。看到心电监护仪上正常的生命指征,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而这时,他们的额头上都渗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

随后患者逐渐清醒。经过详细了解,患者曾有癫痫病史。由于近一年觉得病情好转,所以未曾按照要求坚持服用药物。因此,便出现了“走廊意外摔倒”的一幕。

事后,患者和家人感慨万千。幸好是在医院,幸好医护人员及时赶来,幸好医护人员技术精湛.....如此,患者才得以救治。

在闫桂芳和护理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下,患者逐渐康复好转。临出院之际,患者家属提着一兜苹果和香蕉来到医护办公室,表达自己的谢意。

三、医者仁心

闫桂芳有一颗“医者父母心”,找她的患者年龄都比较大,她总是像对待家里长辈一样对待他们。糖尿病病足非常常见,患者看到自己发黑的脚,治疗的信心随着病情的加重而不断受挫。

但是闫桂芳不怕。她坚持每天早晚查一次房,亲自给病足患者换药,并不断鼓励他们控制饮食,鼓励他们重拾治疗的信心。一次次亲切的换药,换上的是药,敷上的是情,渗透的是医者的关怀。二十多个患者查房结束,往往是晚上十点多。微凉的回家路,她知道自己又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她有一颗博大的心。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挚诚如闫桂芳,也躲不过被质疑的命运。有一次,那位患者是不可以吃东西的,可女儿认为老人虚弱必须吃点东西,还把阻止进食的闫桂芳大吵了一顿,难听话不堪入耳。闫桂芳的反应不是生气,而是耐心讲解了不能进食的理由以及进食的后果。

“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有时候被误解也很正常,毕竟家人看见亲人受苦,心里肯定是急切的。”正因为她理解家属的急切,才练就了那一份从容与淡定,她心里想的,同家属一样:尽快把病治好。后来家属道歉时,闫桂芳还安慰她不要怕。

对待患者,她总是不急不躁,轻声慢语,是医患,更似家人。她在医院的走廊里,日夜奔忙,为每一位患者带去希望与温暖;她在患者的病房内,以温柔的手法,给予了每一位患者慰藉和关怀;她用真挚的话语和微笑,让患者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人间的温情;她倾注了无限的爱和希望,用心守护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03月24日

版权所有@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电话: 0391-6633866 / 6633722 | 豫ICP备2022021977号-1
地址:济源市第二行政区7号楼
网站标识码:4190010017 | 技术支持:九华云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