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5692149/2024-00037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发布机构:
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24年01月31日
标  题:
​ 医疗应急与监管按下提质加速键——2024年全国医疗应急工作会议侧记
医疗应急与监管按下提质加速键——2024年全国医疗应急工作会议侧记

1月26日,2024年全国医疗应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医疗应急司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医疗应急工作会议。回顾过去的一年,医疗应急工作经受住了多重考验。新的一年,我国医疗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加速提质升级,用心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推动紧急医学救援

更快、更准、更强

过去一年,我国医疗应急服务强化“平急结合”,能力持续提升。其中,“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卫生应急队伍体系基本建成,并逐步壮大。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发介绍,贵州已成立省、市、县三级紧急医学救援调度中心,建成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4支,拥有传染病防控、水上救援、心理危机干预、化学中毒和核辐射救治等省级队伍6支,建立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2个和航空救援基地1个,“陆水空”立体化救援格局已基本形成。贵州还编织了“三张网”:紧急救援网、院前急救网和个人防护网,建成具有山地特色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灾情就是命令。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医疗应急彰显出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和支援下,甘肃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统筹优势医疗资源,全力救治伤员。

“震后两个半小时,第一批省级医学救援队伍到达震区;震后5个小时,19支共677人的省、州、县医学救援队伍和99辆救护车全部到达指定位置开展救援。”回想起当时到达前线救灾的场景,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白育萍说,15个小时内完成所有伤员分类转运和收治,转送88名伤员至省级5家定点医院,是甘肃省历史上突发事件后送伤员人数最多的一次。1个月时间,除9名手术后需住院康复的伤员外,其余伤员全部出院。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而且频发,各类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面临严峻形势。各地参会代表表示,新的一年里要着力推进我国紧急医学救援的基地网络、能力和机制建设,推动紧急医学救援更快、更准、更强,使之与我国新时代强国建设相匹配、与突发事件应对需要相适应。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卫生应急队伍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应急救援能力,着力建设好“三类队伍、两个基地、一个专家组”,即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突发中毒应急处置队伍、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处置队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医疗卫生应急演训基地和国家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按照区域布局,实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省级全覆盖。另外,将完善快速反应医疗应急预案,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指导地震等自然灾害高风险省份制定医疗应急预案,通过实战磨合队伍、提高队伍水平,并规范突发事件“发现、报告、指导、处置”全流程管理。

一手抓传染病

一手抓重大慢性病

“2023年,我国坚持多病同防同治,扎实推进重大慢性病防治工作,如期实现健康中国行动阶段性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完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134个示范区继续确认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同时,完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网络,监测重大慢性病流行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效果评价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的一年,如何扎实推进重大慢性病防治工作?前述负责人表示,将制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健全部门合作机制,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和全流程管理。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优化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以“体重管理年”为切入点,深入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进一步推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严吉祥介绍,深圳以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压实政府、部门、社会、个人责任,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各级部门绩效考核,探索居民健康积分奖励制度,市民健康素养水平2023年达49.84%。成绩背后是深圳市的“四个融合”,即创新重大慢性病医防融合、创新儿童慢性病医教融合、创新老年慢性病医养融合、创新体卫融合。下一步,深圳将建立全生命周期居民健康管理制度,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慢性病综合干预和精准管理模式,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可持续发展能力。

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何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考验着各地医疗应急工作的精细化水平。“我们将诊疗数据与疾控监测数据相结合,敏感捕捉到2023年冬春季传染病疫情发展趋势,为及时激活救治保障机制赢得了宝贵时间。”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先夺说,针对甲类及新发传染病、洪涝灾害常见传染病等传染病救治需求,天津市强化急诊能力储备,将“日接诊能力”分为1500人次、1000人次、500人次、200人次四档,指导医院增加人员、增设服务单元、延长接诊时间,平稳应对了季节性传染病高发期,尤其是儿科呼吸道疾病历史性高峰。

血液安全保障体系是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通报,2023年,全国血液供应整体平稳。全年有1699.2万人次无偿献血、献血量达2892.1万单位,较2022年分别增长5.9%和4.8%,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均创历史新高。当前,周期性、偏型性、区域性血液供应紧张问题依然存在。会议提出,继续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动员,改善献血者服务,扩大无偿献血采集供应规模,着力解决周期性、偏型性、区域性血液供应紧张问题。

强化监督执法

营造行业清风正气

医疗监督执法是规范医疗服务行业秩序,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有力保障。过去一年,各地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医疗领域内的监督执法,营造行业清风正气。

行风建设是会议期间各方讨论的热点之一。会议要求,加大力度推进行风建设,进一步落实“管行业必须管行风”。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洪朝阳看来,打造清廉医院,要时时念好“紧箍咒”,常敲“警示钟”,确保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阵地。他分享了医院的主要做法:工作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透明化的“四化”管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动数智治廉,建立合理用药监控、处方审核与点评系统,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采购、使用、收费全流程跟踪监管;将医德医风考评与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等挂钩,推动医德医风向善向好。

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监管的重点。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民介绍,围绕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管理,山东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运行机制,拓展监管方法,使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呈现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北京市在强化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证明监管上下了大功夫。“多次会同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等开展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乱象、入职体检代检的联合整治。从健康证明办理、使用、宣传3个环节建立相关行业的全链条监管机制,通过信息共享,保持对健康体检乱象的高压打击态势。”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昂说。

河北省将平安医院建设作为平安河北建设的重要内容,连续3年组织开展医疗机构安防能力建设督导检查,医疗机构安全防范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高丽君介绍,该省启动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三年行动和“群众身边有‘医’靠”专项行动,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满意度持续提升,从源头上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将加大多部门联动执法力度,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创新医疗监督方式,开展信息化智能医疗监督试点工作,提升地方信息化大数据精准监督能力,发展“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在医疗监督领域的实现路径。同时,加强对医药费用、医保结算、院外购药、院外送检、高值耗材使用、医疗美容、开具虚假医学证明、代孕等医疗领域重点问题的监督执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栏目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电话:0391-6633866 / 6633722

地址: 济源市第二行政区7号楼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21977号-1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13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17